在古涿鹿地域范圍內,有大量古地名的文化遺存,保留了豐富的上古信息。其中蔚縣莊窠村就是一個非常典型、古老的村莊。說她古老,不僅是因為幾千年前就有人在這里生活,還因為這里有很多黃帝時代的文化蹤跡。
據村里老人講,莊窠村原來是神農炎帝選育五谷的地方。由于村北海山寺一帶泉流不斷,土壤肥沃,種出的莊稼特別茂盛,炎帝就讓部族在這里反復選育良種。因為種出的莊稼顆粒飽滿,便將這個地方取名“莊窠”。炎黃聯盟合符釜山之后,神農氏的后人便在這里潛心研究種植技術,用實際行動推動了農業(yè)生產的發(fā)展。據村里87歲的宋佃君老人講,這里的村民自古以來很少外出做生意,都愿意守著村里的土地,大家都種得一手好莊稼。據說,20世紀70年代農村走大集體時,一年算下來周邊村每天的工分只有幾分錢,由于莊稼種得好,莊窠便能掙幾毛錢。天道酬勤,也許莊窠村人骨子里真的流淌著神農的血液,才有了對農業(yè)的執(zhí)著和豐厚的回報。
莊窠古堡位于莊窠新村西側臺地,東西兩側是古河溝。便捷的水源和安全的高地可能是古人在這里選址居住的原因。現存的古堡建于何時村民們已說不太清,殘存的夯土堡墻,在風雨的侵蝕下,早已破損不堪,但古堡的布局依然完整清晰地保留下來,部分墻體倔強地挺立。鳥瞰古堡的街道布局,形同一個“古”字。前街“口”字形,后街“十”字形,有數條巷子與之連接。為什么是這種布局?村民們說是祖祖輩輩的傳承。其實往久遠追溯,“口”正是黃帝合符釜山“合符石”的形狀,“十”便是黃帝中正公平治理天下的理念符號。倉頡正是依據這兩個元素造出“古”這個字。把黃帝“十”字理念,刻到方形的石頭上,使之萬古傳承,即為“古”字的最初含義。村里人說不清為什么要用“古”字布局,但還是一代一代地保護傳承下來了。整個古堡廟宇按中軸布局,最南面是三官廟,往北依次為倒座觀音廟、古戲樓、觀帝廟、龍王廟。據67歲的李有榮老人講,古村曾經有大小17座廟宇。如今馬王廟、真武廟、財神廟、先生廟、五道廟,均已不在。莊窠村的廟宇,主要以黃老之道家廟宇為主,彰顯著村民古樸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(fā)展理念。
“先生廟”在這里似乎是唯一的存在。此前我們還沒有聽說過其他地方有過這種廟宇。所謂的“先生”,在農村里叫“頂神的”,也就是古代的巫師。從先生廟的位置向南眺望,除了一馬平川的莊稼地,便是對面巍然屹立的華北第一高峰小五臺山。小五臺山在遠古時期被統(tǒng)稱為靈山。據《山海經》記載:大荒之中,有靈山,巫咸、巫即、巫盼、巫彭、巫姑、巫真、巫禮、巫抵、巫謝、巫羅,十巫從此升降,百藥爰在。《山海經海外西經》曰:巫咸北有軒轅之國,窮山(今橋山)在其北,窮山之北為“諸沃之野”,在“四蛇”北。所以,靈山又名巫咸國、十巫山。對面靈山的十巫,與村里人對“先生”的敬重,想必“先生”對這里的先人給過莫大的幫助。據傳說,四五年前,村里打了一口井不出水,在距離不遠處又打了一次,還是不出水。后來村民來三官廟上香后,結果第二口井便開始自流而出,村民甚是驚喜。還有鄰近的西堡村打了一個深井,結果出的是黑水。在三官廟燒香后,水就變清了。
其實歷史上這里并不缺水。據老人講東溝河不斷,西溝泉水常流,曰“二龍戲鳳”。高大厚實的堡墻把堡子分割成堡內和堡外兩個部分,連接南門和西門是兩條長長的石砌道路,遙遙延伸至溝底。水由北向南呈環(huán)狀經南崖口瀉出,流向古河道。懸崖、深溝和流水構成了古堡的天然屏障。莊窠堡形似鳳首在西北,足蹬西南,鳳尾部在南門外。在龍王廟西側,還有一口“八角井”,被稱作“黃帝井”,如今已被一個很大的石磨盤掩蓋。八角代表八個方位,有八卦的寓意。如今海山寺泉水已不在,東溝河也已干涸。李有榮老人講了一個傳說:以前有一個白胡子老人從莊窠經過,見河水清澈、泉水涌動,品嘗之后甚是甘甜,便用瓶子裝了一瓶帶走去飲,結果莊窠的河溝不久便干涸了。村民用很浪漫的故事,講述了對自然氣候變化的無奈。
莊窠不僅有太多的傳說,還有豐富的考古物證。莊窠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遺址以南臺地遺存最為豐富,文化層厚達5米,斷崖處可見灰坑、墓葬遺址。其古遺址有仰韶、龍山、夏家店下層和漢遼各時期的遺存。龍山時期的遺物有石斧、夾砂灰陶,細繩紋鬲、泥持灰陶罐。而這里還發(fā)現了很多巫師占卜用的“卜骨”,進一步印證了村民“先生廟”的故事。值得一提的是,遺址的下層是仰韶時期廟底溝類型早期遺存,這正好與神農時期文化相對應;上層是龍山時期的遺存,這正好與黃帝合符釜山之后的文化類型相對應。兩種文化存在著先后的繼承關系,有可能與黃帝時期阪泉之戰(zhàn)、合符釜山重大事件相對應。(本文作者系張家口市文化學者、涿鹿縣政協副主席張海新)
1.本網(張家口新聞網)稿件下“稿件來源”項標注為“張家口新聞網”、“張家口日報”、“張家口晚報”的,根據協議,其文字、圖片、音頻、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,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(fā)表。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、網站,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“稿件來源:張家口新聞網”,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
2.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。聯系電話:0313-2051987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