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在無比高貴、典雅、恢宏且充滿藝術驚訝和喜悅的文學創(chuàng)作基地前,我的感激、感恩用怎樣的言說,都不過分。但眼下,我只能說:塞外這片寒涼而古老的土地,是我生命乃至精神永遠的棲息。
當年,我把14年青春留在了這片土地上,赤子般無怨無悔;今天,這片土地張開雙臂,擁抱已經老去的我,真忱的擁抱回收著我本已遠去的氣息。歸來的時刻,我在加倍感受世間一種純粹而崇高的感情——信任。真誠的信任是上蒼賜予我與這片土地的深重緣分。這緣分是前世,更是今生。
我是在塞外這塊土地上度過了人生最寶貴的一個時期,從1970年8月大學畢業(yè)從北京來到蔚縣,到1984年3月調往張家口文聯,我在這里生活、工作了14年;1992年我又調離山城到河北省作家協(xié)會從事專業(yè)創(chuàng)作。無論怎么說,25歲至47歲的22年,絕對是生命時光里的一段精華,我怎能忘記和虧欠這段時光呢?
應該說,我是在不斷地寫作與回眸中認識世界的,也是在不斷地寫作與回眸中,我人生的過程清晰了起來,我生命的青春度地蔚州清晰了起來……
1980年代,中國迎來了文藝全面復蘇的時代,已在蔚縣農業(yè)局、外貿局做了10年經濟工作的我,一顆渴望傾訴的心復活了!1980年,以父親苦難人生為原形的小說《遭遇》在蔚州城南窯洞里完成了;1981年,同樣在蔚州城南窯洞里完成的處女作詩歌《金色的衣衫》發(fā)表了;1983年,7000字散文《在這塊土地上》創(chuàng)作完成并發(fā)表在了知名雜志《作家》的散文頭條,1985年這篇作品獲得了我人生的第一個獎項——河北省首屆文藝振興獎,并記了三等功!
此后的年月,我的詩歌、散文、報告文學在《詩刊》、《星星》、《詩神》、《作家》、《人民文學》、《十月》、《長城》、《長城文藝》等全國數百家報刊連篇累牘地發(fā)表,迄今已出版35部、800余萬字的文學著作。獲得了魯迅文學獎在內的全國幾十種獎項。
但作為一個寫作生命,我始終認定,我是在蔚州這塊土地上開始了我文學的發(fā)端。在蔚州度過的漫長的日子,這塊土地上的寒涼和艱辛,愉快和愁苦,以及隱忍與奮斗,勞動與創(chuàng)造,以及這塊土地上古老、深厚、獨特的文化……最終都成為我文學永遠的營養(yǎng)。
上世紀九十年代就曾有作家評析:梅潔的文學創(chuàng)作得益于漢水文化與塞北文化的有效嫁接。幾十年過去,我深感這評析是對生我養(yǎng)我的鄂西北和接納我做蔚州媳婦的蔚縣、這兩片母土最中懇的文化定位和判斷。
……
我曾說過:“文學救不了世間,但絕對能夠救我們自己;文學成就我們的人生,更成就我們的品格”,愿在蔚州梅苑這個文學大家庭里,我們相互牽攜、相互鼓勵,為這片土地更加美好的未來貢獻我們的真情和智慧。
祝福天高云淡、陽光燦爛的塞外蔚縣,不斷聚集世間所有的善意、美好和福祉!
祝福蔚縣文學創(chuàng)作基地成為蔚州文學再出發(fā)的動力、象征和勇氣!(本文節(jié)選自梅潔在蔚州梅苑揭牌儀式上的致辭,編輯張蕾 攝影李建國)
1.本網(張家口新聞網)稿件下“稿件來源”項標注為“張家口新聞網”、“張家口日報”、“張家口晚報”的,根據協(xié)議,其文字、圖片、音頻、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(xié)議授權,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(fā)表。已經本網協(xié)議授權的媒體、網站,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“稿件來源:張家口新聞網”,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
2.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。聯系電話:0313-2051987。